脱模剂工作的原理
在各类的建设工程中,混凝土相关结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在现场浇筑混凝土以及预制混凝土的技术中,如何提升构件的表面质量,降低模板工程费用越来越受到工程施工人员的重视。选择效果出众,价格优惠的脱模剂就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脱模剂在全国的推广及应用,各个施工单位对脱模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保型脱模剂,“清水混凝土”型的脱模剂等逐渐成为各施工队伍所关注的辅材焦点。文章将介绍脱模剂作用的原理,和如何测试脱模剂的效果。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脱模,是克服模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或内聚力的结果。使用不同的脱模剂,粘结力或内聚力破坏的部位也不尽相同,大抵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一
拆模时混凝土表层内产生内聚力破坏。如含有脂肪酸等化学活性脱模剂涂刷后,与混凝土中的碱(游离石灰)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非水溶性皂。这种皂化作用会阻碍或延缓与模板接触的混凝土凝固,拆模时混凝土和脱模剂之间的粘结力,往往大于表层混凝土的内聚力。在拆模外力的作用下,内聚力受到破坏,模板受力而脱。鉴于上述的原因,使用此类脱模剂时,应限制单位面积上的用量。不可涂刷过厚,以免表层混凝土皂化过深,质地松软。拆模后在混凝土表面和模板表面留下过多的粉尘和碎屑,增加工作量。
二
拆模时沿混凝土和脱模剂的接触面上产生粘接力破坏。如耐碱树脂类脱模剂,涂刷后容易干燥结成硬膜,表面光滑,同混凝土的粘接力小,因而在拆模时受到外力的作用下粘接力会遭受破坏,模板会更轻易的脱落。脱模之后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颜色一致,有光泽,外观质量上达到一流的水准。这是最理想的脱模方式,不污染混凝土表面,模板的清理工作量也会大大减小小。
如图是完美脱模后混凝土的外观图:
三
拆模时脱模剂层内产生内聚力破坏。采用乳化油和石油类润滑油作脱模材料时,大多产生这种现象。所形成的隔离膜属于油性或水性软膜,其内聚力显然比较低。受到拆模外力时,内聚力遭到破坏,模板因此脱落。这类脱模材料容易污染同它接触的混凝土表面。为此其涂刷量应严格限制,以均匀涂刷表面见微薄油迹为宜。
四
拆模时沿模板和脱模剂的接触面产生破坏。某些亲水性的低级脱模剂大多如上句所述。严格来说,这类产品不合格。虽然能够有脱模的作用,但严重粘污混凝土表面。拆模时大量脱模剂粘在混凝土表面,增加了清理工作量,并且对模板造成污染甚至毁坏,导致其不能多次重复使用。因此这种不达标的脱模剂近乎在市场上销声匿迹,绝大多数施工队伍拒绝使用该类产品。
综上所述,脱模剂的作用原理可分为四大板块:于混凝土表层内部产生的内聚力破坏;混凝土和模板接触面产生的粘接力破坏;于脱模剂层内发生的内聚力破坏和模板与脱模剂接触面产生的破坏。虽然脱模剂属于建筑辅材中的一种,但是它对混凝土脱模后的外观起决定性的作用。选择好的脱模剂,工程的外观质量上也会有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