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养护的8大误区,你中了几条?

2022-03-17 09:33



混凝土浇捣完毕后,之所以能逐渐凝结硬化,主要是水泥水化作用的结果,而水化作用则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使其强度不断增长,必须对混凝土进行养护。




误区 01

混凝土浇水养护的目的

只是为了水泥水化的需要




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必须对其进行覆盖浇水,或使用混凝土养护剂,以满足混凝土表面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湿润状态的要求。与此同时,为防止养护水的急剧蒸发,还应用塑料薄膜、麻袋片或草袋等材料加以覆盖。

然而,混凝土的养护除了要满足水泥水化需要以外,还为了保证混凝土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能保持有合适的最高温度、合适的内外温差及其合适的表面与环境大气的温差,同时还要保证混凝土具有适当的降温速率和升温速率。





误区 02

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最迟开始时间

是浇筑成型后的12h




《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规定,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

然而,有施工人员误解为,只要是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h前进行浇水养护就满足规范要求。因此,在工地上遇到技术人员催促养护浇水,有人会说,不着急,混凝土浇筑完毕才几小时,离12h还早!

而实际情况是,随着高性能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早强混凝土等的广泛应用,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强度等级较高、水泥用量较大、早期强度高、水灰比小等原因,使其混凝土的温度变形、和自收缩变形都较大,导致混凝土开裂时有发生。

其中混凝土的浇水养护时间的过迟,成为早期开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引起重视。

图片





误区 03

混凝土浇水养护时间越长越好




《质量规范》规定,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浇水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对于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但是规范所规定的只是浇水养护的最少时间。试验证明,标准养护7d和标准养护14d的混凝土,其各龄期的干缩基本相同,长时间的湿润养护不能有效地减小混凝土的干缩,而虽然可以推迟收缩的开始时间,但影响也甚微。因此,浇水养护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

混凝土水胶比越小,越需及时加强外部补充水的供给,但浇水养护的时间可适当短些;水胶比大时,混凝土中的自由水多,如果混凝土处于相对湿度较大地区,湿养护的影响不大,但其养护时间相对要长些,才能使其渗透性稳定。

如果水胶比较大,但处于相对湿度较小地区,湿养护不可轻视,养护时间不可缩短;掺有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如果外部补充水供给不足,表面的吸附水很容易蒸发,水化活性低的粉煤灰等掺合料,在低水胶比的条件下,只有加强浇水养护才能有效地发挥其抗裂作用和实现强度增长,浇水养护不但要充分而且时间也要长些。

对于掺有缓凝型外加剂及对抗渗有要求的混凝土,正如《质量规范》所要求的那样,浇水养护时间应予适当延长。现从渗透性角度所要求的保湿养护时间列于下表。

图片





误区 04

混凝土才终凝,表面还是湿的

   不着急养护   




混凝土自收缩的大小取决于水泥石内部自干燥程度、水泥石弹性模量及徐变系数。混凝土浇筑后的早期,特别是初凝后的前24h,其弹性模量低、徐变系数大,因此,自干燥程度成为决定自收缩的主要因素。

所以,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初凝开始,就以浇水养护不致人为冲坏混凝土表面为限“尽早及时”,这里要特别强调“尽早”二字,以保证混凝土早期及时具备充足的补水条件,以免发生混凝土塑性收缩、自收缩和干缩的共同作用。





误区 05

混凝土养护就应该大水猛浇

补水才充分彻底




混凝土浇筑成型后的覆盖,一是防止养护水的急剧蒸发以利节约用水;二是为了防止降温阶段水泥水化热的急剧散失,以保证混凝土断面上具有合适的温度梯度。
有的人为了节省覆盖材料,对混凝土不加覆盖并用大压力水猛浇,这样做不但浪费水,而且极易冲坏混凝土表面,更主要的是压力水流过混凝土表面,将其热量迅速带走,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骤降,如果正遇混凝土水化热高峰期,养护水如果与混凝土表面温差又较大,可能因混凝土温度骤降,而使其内外温差及混凝土表面与环境温差过大而产生“热震”,致使混凝土表面开裂;同时,要切记养护浇水不可时断时续,中断多次反复“热震”则有加剧混凝土开裂的可能。适宜的浇水养护方法应是小水漫淋。   

图片


混凝土养护剂作为一种新型高分子制剂,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适用于公路、桥梁、高架、高层楼宅等工程的现浇混凝土、预制构件、水泥制品。本品无毒不燃,无异味,对钢筋、混凝土无腐蚀,对混凝土干缩无影响。可以取代传统淋水、覆盖草袋或薄膜养护。






误区 06

为了加速混凝土的硬化

养护阶段只保温而不冷却降温处理   




混凝土的初始浇筑温度是混凝土最高温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处于塑性状态的混凝土进行冷却降温处理,在降低最高温度的同时,也相应降低了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因此,对处于塑性状态的混凝土进行冷却降温处理是一种有效的防止混凝土开裂的方法之一。

从混凝土开始硬化产生拉应力至达到最高温度止,虽然在此阶段对混凝土继续进行冷却处理,一般不至于改变整个混凝土断面上的受拉状态,但向混凝土表面浇以低于环境温度过大的冷却水,使混凝土温度骤降,会增加混凝土断面上的温度梯度,可能引起混凝土“热震”,虽然在此阶段,对混凝土冷却处理,也会降低最高温度,但为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骤升引起表面开裂,这一阶段的冷却处理及浇水养护一定要小心谨慎。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之前,应及时进行冷却处理。





误区 07

保温覆盖从浇水覆盖时就开始

不知何时开始才对




在混凝土达到水泥水化最高温度之前应处于散热状态,以求获得较低的最高温度内外温差,如果把保温提前到从浇水养护覆盖开始,则会适得其反,反而增加了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内外温差,正确的保温时间应从混凝土降温开始,不宜提前。

在混凝土降温阶段实施对其保温,有两个目的。一、减少混凝土内部热量的散失,以减小断面上的温度梯度。二、延缓混凝土的散热时间,使之能够有效地充分发挥其强度增长的潜力,并使混凝土的松弛和徐变得以充分显现,其内部拉应力得以相应减小。与此同时,因混凝土龄期的增长,混凝土的抗拉性能要比其抗压性能提高得快,也可防止和减少混凝土的开裂。

图片


综上所述,不论环境温度的高低,混凝土的保温养护不仅提高了混凝土的表面温度,还能使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得以缓降,减小了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且降低了混凝土表面的热量散失速率,为此,这种“外保温内缓降”的养护方法得以能够防止和减少混凝土的开裂。






误区 08

不根据混凝土的具体情况

生搬硬套规范规定




为防止混凝土早期裂缝的产生,大家通常以控制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内外温差及表面与环境温差、升温速率和降温速率等技术指标来实现。大家普遍认为,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一般认为不宜大于25℃;表面与环境大气温差不应大于20℃。但工程实践证明,有的工程混凝土内外温差大于25℃,但结构并未开裂;而有的工程内外温差小于20℃,但混凝土开裂了。与此同时,每天降温速率的控制指标也表现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每天降温不应大于3℃,有的认为不应大于2℃,甚至还有人认为不应大于1.5℃。

上述技术数据之间差异的出现,其实是非常正常的,由于混凝土材料组成的随机性、多样性、多相性以及混凝土的非均质性、施工质量的差异,所示技术数据出现某些不同不足为怪,这就要求现场技术人员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温度控制。



来源 | 砼行之声

版权 | 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